文章

桥接模式

桥接模式

本文介绍桥接模式定义、结构、特点、适用场景、代码实现。

桥接模式

1 模式的定义

桥接模式(Bridge Pattern):将抽象部分与它的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都可以独立地变化。它是一种对象结构型模式,又称为柄体(Handle and Body)模式或接口(Interface)模式。

2 模式的结构

2.1 结构图

2.2 参与者

  1. 抽象部分(Abstraction)提供高层控制逻辑, 依赖于完成底层实际工作的实现对象。
  2. 实现部分(Implementation)为所有具体实现声明通用接口。抽象部分仅能通过在这里声明的方法与实现对象交互。抽象部分可以列出和实现部分一样的方法,但是抽象部分通常声明一些复杂行为,这些行为依赖于多种由实现部分声明的原语操作。
  3. 具体实现(Concrete Implementations)中包括特定于平台的代码。
  4. 精确抽象(Refined Abstraction)提供控制逻辑的变体。与其父类一样,它们通过通用实现接口与不同的实现进行交互。

3 模式分析

3.1 优点

  • 你可以创建与平台无关的类和程序。
  • 客户端代码仅与高层抽象部分进行互动,不会接触到平台的详细信息。
  • 开闭原则。你可以新增抽象部分和实现部分,且它们之间不会相互影响。
  • 单一职责原则。抽象部分专注于处理高层逻辑,实现部分处理平台细节。

3.2 缺点

  • 桥接模式的引入会增加系统的理解与设计难度,由于聚合关联关系建立在抽象层,要求开发者针对抽象进

4 适用环境

  • 如果一个系统需要在构件的抽象化角色和具体化角色之间增加更多的灵活性,避免在两个层次之间建立静态的继承联系,通过桥接模式可以使它们在抽象层建立一个关联关系。
  • 抽象化角色和实现化角色可以以继承的方式独立扩展而互不影响,在程序运行时可以动态将一个抽象化子类的对象和一个实现化子类的对象进行组合,即系统需要对抽象化角色和实现化角色进行动态耦合。
  • 一个类存在两个独立变化的维度,且这两个维度都需要进行扩展。
  • 虽然在系统中使用继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抽象化角色和具体化角色需要独立变化,设计要求需要独立管理这两者。
  • 对于那些不希望使用继承或因为多层次继承导致系统类的个数急剧增加的系统,桥接模式尤为适用。

5 实现方式

  1. 明确类中独立的维度。独立的概念可能是:抽象/平台,域/基础设施,前端/后端或接口/实现。
  2. 了解客户端的业务需求,并在抽象基类中定义它们。
  3. 确定在所有平台上都可执行的业务。并在通用实现接口中声明抽象部分所需的业务。
  4. 为你域内的所有平台创建实现类,但需确保它们遵循实现部分的接口。
  5. 在抽象类中添加指向实现类型的引用成员变量。抽象部分会将大部分工作委派给该成员变量所指向的实现对象。
  6. 如果你的高层逻辑有多个变体,则可通过扩展抽象基类为个变体创建一个精确抽象。
  7. 客户端代码必须将实现对象传递给抽象部分的构造函数才能使其能够相互关联。此后,客户端只需与抽象对象进行交互,无需和实现对象打交道。

6 代码实现

https://github.com/august295/DesignPatternCode

参考

[1] https://design-patterns.readthedocs.io/zh_CN/latest/structural_patterns/bridge.html

[2] https://refactoringguru.cn/design-patterns/bridge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