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适配器模式

适配器模式

本文介绍适配器模式定义、结构、特点、适用场景、代码实现。

适配器模式

1 模式的定义

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 :将一个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一个接口,适配器模式使接口不兼容的那些类可以一起工作,其别名为包装器(Wrapper)。适配器模式既可以作为类结构型模式,也可以作为对象结构型模式

2 模式的结构

2.1 结构图

2.2 参与者

  1. 目标抽象类(Target) 描述了其他类与客户端代码合作时必须遵循的协议。
  2. 适配者类(Adaptee)中有一些功能类(通常来自第三方或遗留系统)。客户端与其接口不兼容,因此无法直接调用其功能。
  3. 适配器类(Adapter) 是一个可以同时与客户端和服务交互的类:它在实现客户端接口的同时封装了服务对象。适配器接受客户端通过适配器接口发起的调用,并将其转换为适用于被封装服务对象的调用。

3 模式分析

3.1 优点

  • 将目标类和适配者类解耦,通过引入一个适配器类来重用现有的适配者类,而无须修改原有代码。
  • 增加了类的透明性和复用性,将具体的实现封装在适配者类中,对于客户端类来说是透明的,而且提高了适配者的复用性。
  • 灵活性和扩展性都非常好,通过使用配置文件,可以很方便地更换适配器,也可以在不修改原有代码的基础上增加新的适配器类,完全符合“开闭原则”。

类适配器模式还具有如下优点:由于适配器类是适配者类的子类,因此可以在适配器类中置换一些适配者的方法,使得适配器的灵活性更强。

对象适配器模式还具有如下优点:一个对象适配器可以把多个不同的适配者适配到同一个目标,也就是说,同一个适配器可以把适配者类和它的子类都适配到目标接口。

3.2 缺点

类适配器模式的缺点如下:对于Java、C#等不支持多重继承的语言,一次最多只能适配一个适配者类,而且目标抽象类只能为抽象类,不能为具体类,其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将一个适配者类和它的子类都适配到目标接口。

对象适配器模式的缺点如下:与类适配器模式相比,要想置换适配者类的方法就不容易。如果一定要置换掉适配者类的一个或多个方法,就只好先做一个适配者类的子类,将适配者类的方法置换掉,然后再把适配者类的子类当做真正的适配者进行适配,实现过程较为复杂。

4 适用环境

  • 系统需要使用现有的类,而这些类的接口不符合系统的需要。
  • 想要建立一个可以重复使用的类,用于与一些彼此之间没有太大关联的一些类,包括一些可能在将来引进的类一起工作。

5 实现方式

  1. 确保至少有两个类的接口不兼容:
    • 一个无法修改(通常是第三方、遗留系统或者存在众多已有依赖的类)的功能性服务类。
    • 一个或多个将受益于使用服务类的客户端类。
  2. 声明客户端接口,描述客户端如何与服务交互。
  3. 创建遵循客户端接口的适配器类。所有方法暂时都为空。
  4. 在适配器类中添加一个成员变量用于保存对于服务对象的引用。通常情况下会通过构造函数对该成员变量进行初始化,但有时在调用其方法时将该变量传递给适配器会更方便。
  5. 依次实现适配器类客户端接口的所有方法。适配器会将实际工作委派给服务对象,自身只负责接口或数据格式的转换。
  6. 客户端必须通过客户端接口使用适配器。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在不影响客户端代码的情况下修改或扩展适配器。

6 代码实现

https://github.com/august295/DesignPatternCode

参考

[1] https://design-patterns.readthedocs.io/zh_CN/latest/structural_patterns/adapter.html

[2] https://refactoringguru.cn/design-patterns/adapter

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0 进行授权